timg.jpg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080303L

课程名称

中文名:物理化学

英文名:Phys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别

专业课

修读类别

必修

学分

5.0

学时

80(理论72+实验8)

开课学期

第3学期

开课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

材料类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等

后续有关专业课程和教学环节

材料科学基础,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等

主讲教师/职称

李更辰/教授、刁建志/教授、孙秀果/副教授、杜永刚/讲师、任士通/讲师

考核方式及各环节所占比例

实验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30%)+(35%)+(35%)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物理化学》第五版(教材),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傅玉普、王新平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物理化学教程》周鲁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

(4)《物理化学》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物理化学》属于材料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从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的联系去寻找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用物理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化学的一般理论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热力学、化学平衡、多组分相图、电化学及化学反应动力学等相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体会和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能够领会并结合具体条件,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知识目标:

课程目标1:能够利用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判断过程的方向和限度。

课程目标2:能够利用热力学的基本原理解决化学平衡、相平衡及电化学问题。

课程目标3:能够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解决简单的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4:具备与实验小组成员之间就不同实验方案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的能力;将所学基础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二、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1)本课程所能支撑的毕业要求如下:

序号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内容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1-1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知识恰当描述材料物理化学问题。

1,2,3,4

2

毕业要求1-2

能够运用热力学知识分析材料合成和制备过程的反应平衡、反应方向和反应限度问题。

1,2,4

3

毕业要求1-4

能综合分析材料组成、结构、性能及应用之间关系,通过检测和问题分析,就复杂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与综合。

1,2,3,4

 

(2)本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理论

教学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气体的PVT关系

课程目标1

毕业要求1-1

第三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课程目标1

毕业要求1-1,1-2,1-4

第四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课程目标1

毕业要求1-1,1-2,1-4

第五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1-1,1-2,1-4

第六章化学平衡

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1-1,1-2,1-4

第七章相平衡

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1-1,1-2,1-4

第八章电化学

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1-1,1-2,1-4

第九章化学反应动力学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1-1,1-3,1-4

实验

教学

第一项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课程目标4

毕业要求1-1,1-2

第二项电动势的测定及应用

课程目标4

毕业要求1-1,1-2

第三项铈(IV)-乙醇组合物组成及生成常数

课程目标4

毕业要求1-1,1-2

第四项二组分合金相图

课程目标4

毕业要求1-1,1-2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理论教学内容(72学时)

1.绪论(1学时)

(1)本章基本要求

通过介绍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理解本课程的性质,对这门课的整体内容有初步的认识。懂得物理化学的学习研究方法;学会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2)本章教学内容

  • 《物理化学》课程大纲解读
  • 物理化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3)本章的重点

重点:物理化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1. 气体的PVT关系(3学时)

(1) 本章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定律和阿马加定律;理解实际气体范德华方程和临界性质;认识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2) 本章教学内容

1)    理想气体性质(1学时)

2)    实际气体性质(1学时)

3)    对应状态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1学时)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定律、阿马加定律、对应状态原理。

难点:对应状态原理。

  1. 热力学第一定律(10学时)

(1) 本章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热、功、焓、热力学能、摩尔热容、可逆和不可逆过程、等温过程、等压过程、等容过程、绝热过程等概念;理解节流膨胀;过程热的计算、体积功的计算、过程的热力学能变和焓变的计算。

(2) 本章教学内容

  1.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2学时);
  2. 恒容热容、恒压热容、过程热的计算、焦尔实验、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2学时);
  3. 气体可逆膨胀和压缩、理气绝热可逆过程、可逆和绝热体积功的计算(2学时);
  4. 相变化过程(2学时);
  5. 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生成焓、节流膨胀(2学时)。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恒压及恒容热容,相变过程功、热、热力学能、焓的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

难点:相变过程功、热、热力学能、焓的计算。

  1. 热力学第二定律(12学时)

(1) 本章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卡诺定理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熵、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的概念;克劳修斯不等式、熵判据、亥姆霍兹函数判据和吉布斯函数判据;熵变、亥姆霍兹函数变和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热力学第三定律;理解和初步运用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克拉佩龙方程。

(2) 本章教学内容

  1. 热力学第二定律(2学时);
  2. 熵、熵增加原理(2学时);
  3. 熵变计算(2学时);
  4. 热力学第三定律及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2学时);
  5. 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热力学基本方程(2学时);
  6. 克拉佩龙方程和麦克斯维关系式(2学时)。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卡诺循环及其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变计算,吉布斯函数热力学基本方程,克拉佩龙方程、热力学函数关系式的推导。

难点:卡诺循环及其定律,克拉佩龙方程,麦克斯维关系式。

  1.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10学时)

(1) 本章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偏摩尔量与化学势、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溶液、逸度和活度、逸度因子和活度因子等概念,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理解吉布斯-杜亥姆方程、化学势的表达式、化学势判据;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混合性质和稀溶液的依数性。

(2) 本章教学内容

  1. 偏摩尔量(2学时);
  2. 化学势(2学时);
  3. 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2学时);
  4. 理想液态混合物和稀溶液(2学时);
  5. 逸度、活度及其系数(2学时)。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偏摩尔量,化学势,拉乌尔定律,理想液态混合物,逸度。

难点:偏摩尔量,化学势,逸度。

  1. 化学平衡 (8学时)

(1) 本章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化学反应等温方程、标准平衡常数等概念。认识平衡常数的测定方法;理解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压力(浓度)和惰性气体对化学反应平衡组成的影响规律;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平衡常数的相关计算。

(2) 本章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2学时);
  2. 平衡常数及其平衡组成计算(2学时);
  3. 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2学时);
  4. 影响理想气体反应平衡的其它因素(2学时)。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平衡常数及其平衡组成计算。

难点:平衡常数及其平衡组成计算。

  1. 相平衡 (12学时)

(1) 本章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自由度数、组分数、相等概念;理解相律、杠杆规则,能够运用相律分析相图,运用杠杆规则进行计算;能够分析单组分系统相图,二组分系统气-液平衡相图,二组分系统液-固平衡相图。能够根据溶解度法或热分析法绘制二组分系统相图;认识三组分系统。

(2) 本章教学内容

  1. 相律、杠杆规则、单组分系统相图(2学时);
  2. 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气-液平衡相图(2学时);
  3. 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气-液平衡相图(2学时);
  4. 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和完全不互溶系统气液平衡相图(2学时);
  5. 二组分固态部分互溶凝聚系统相图和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相图(2学时);
  6. 生成化合物及二组分完全互溶凝聚系统相图(2学时)。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相律,杠杆规则,二组分相图。

难点:二组分相图。

  1. 电化学 (8学时)

(1) 本章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离子迁移数,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电解质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理解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和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认识电导测定的应用;可逆电池和不可逆电池、原电池的电动势、电极电势,液体接界电势等概念;理解原电池热力学和能斯特方程,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方法;理解电极的种类,能够根据化学反应设计原电池。

(2) 本章教学内容

  1. 法拉第定律、离子迁移数、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2学时);
  2. 电解质的平均离子活度因子及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2学时);
  3. 可逆电池、原电池热力学(2学时);
  4. 电极电势和液体接界电势、电极的种类、原电池设计举例、分解电压、极化作用(2学时)。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法拉第定律,离子迁移数,离子独立运动定律,能斯特方程和电极电势,原电池设计。

难点:能斯特方程和电极电势,原电池设计。

  1. 化学反应动力学 (8学时)

(1) 本章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复杂反应、反应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反应机理、活化能的概念;理解质量作用定理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仑尼乌斯经验公式;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方法和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计算;认识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概念。

(2) 本章教学内容

  1. 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2学时);
  2. 动力学计算及速率方程的确定(2学时);
  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学时);
  4. 反应速率理论(2学时)。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速率方程微分和积分形式,动力学计算,阿伦尼乌斯经验公式,碰撞理论。

难点:速率方程微分和积分形式,动力学计算。

 

(二)实验教学内容(8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

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

实验性质

1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要求学生二级反应的特点,用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方法。

1)    学习电导率仪操作及注意事项;

2)    将氢氧化钠水溶液倒入乙酸乙酯中测定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数据。

综合性

2

2

电动势的测定及应用实验

要求学生电极电势、原电池设计等基础知识,电位差计的测量原理和测定电池电动势的方法。

1)    学习电位差计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    选取适当的电极和电解质溶液组成原电池;

3)    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并记录数据。

验证性

2

3

铈(IV)-乙醇组合物组成及生成常数

要求学生认识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铈(IV)-乙醇络合物组成及生成常数的方法,分光光度计的操作。

1)    学习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    配置实验所需不同组成及浓度的溶液;

3)    测量各溶液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记录数据。

综合性

2

4

二组分金属相图

要求学生认识固液相图的特点,进一步学习和巩固相律等有关知识,用热分析法(步冷曲线法)测绘二组分金属相图的方法。

1)    学习金属相图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测量各组分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记录数据,根据各组分步冷曲线绘制相图。

验证性

2

四、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1.教学方法

本课程涉及到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同采取更合适的教学方法。

理论部分授课以“讲授法”为主,并与课堂学生讨论等互动方式配合使用。在授课中会穿插习题课的内容,讲解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帮助学生所学知识。此外在每一章讲授结束后,均布置3-5道课后习题,作业面覆盖所讲内容的难点和重点,以便于学生巩固所讲内容及考试复习。对于作业中发现的问题会及时向学生讲解,并帮助改进同学的学习方法。

实验部分主要采用“讲授法”与“直观演示法”结合,通过在实验室对仪器设备的讲解以及实验步骤的示范性操作,让学生不仅可获得感性认识,也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实验课程的开设是对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教学手段

本课程利用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多媒体”可将抽象的内容生动化,“板书”可用于辅助表达,二者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3.课外阅读要求

推荐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校园网资源(校园网数据库)、图书馆资源(期刊、专业文献)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既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拓展专业视野,紧跟行业发展前沿。

4.多环节训练

(1)实验

(2)期中考试

(3)期末考试

五、课程综合记分方法

课程考核由实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内容须覆盖全部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点。各考核环节及所占比重见下表:

考核环节

比重(%)

实验成绩

30

期中考试

35

期末考试

35

总计

100

(注:无故旷勤1/3者,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

各个环节的评分标准如下:

1.实验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报告成绩以及实验课上的操作表现及实验预习情况综合进行评定。每次实验按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折算成30分。

实验课程评价标准

过程控制

关注点

80-100分

60-79分

0-60分

实验预习

权重0.2

对实验目的和原理的熟悉程度

完成预习报告,回答问题正确

完成预习报告,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能基本回答问题

实验操作

权重0.3

实验态度

按时参加实验

原始数据记录完整

按时参加实验

原始数据记录基本完整

实验课迟到

原始数据记录不完整

操作技能

实验过程熟练,操作的规范,动手能力强

实验过程较熟练,能完成基本操作

需在指导下完成基本操作

协作精神

主动做好分配任务,并能协助同组成员

完成分配任务,能与同组成员配合

被动参与实验

实验报告

权重0.5

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数据整理规范,计算结果正确

数据整理规范,计算结果基本正确

数据整理和结果均有明显错误

综合应用知识能力

能综合实验数据分析规律,结论正确

结论基本正确但缺乏实验数据综合分析

结论有错误

 

2.期中考试

期中考试成绩是通过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给出,考核内容覆盖课程所讲的基础热力学、化学平衡等知识点。按期中考试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折算成35分。

为了确保考核试卷的信度和效度,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把握能力层次,进行试卷蓝图设计。

试卷蓝图设计(待细化)

课程目标

把握能力层次(对应试题)

目标分值

百分比(%)

认识

理解

应用

1

16~30

70~84

/////

100

100

 

 

 

 

 

100

 

3.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成绩是通过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给出,考核内容覆盖课程所讲的化学平衡、多组分相图、电化学及化学反应动力学等知识点。按期末考试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折算成35分。

为了确保考核试卷的信度和效度,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把握能力层次,进行试卷蓝图设计。

试卷蓝图设计

课程目标

把握能力层次(对应试题)

目标分值

百分比(%)

认识

理解

应用

2

5-10

10-15

35-45

50-70

50-70

3

2-6

2-6

14-18

18-30

18-30

4

/////

/////

14-18

14-18

14-18

 

 

 

 

 

100

六、评估方法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评估。本课程采用基于课程目标(即预期学习成果)的评估方法,包括:1)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并实施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2)收集学习活动中各种学习成果的评估资料;3)分析和评估实际的学习成果,做出正确的判断。4)写出反思和持续改进报告(包括评估过程、评估结果、教学反思和持续改进)。

课程目标1 的评估设计

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过程和观测

预期学习成果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及实施准则

预设的学习任务

观测点

1、热力学第一定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定律和阿马加定律

期中考试

 

功、热、热力学能、焓的概念及计算

期中考试

 

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概念及计算

期中考试

 

2、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的概念及熵变的计算

期中考试

 

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的概念及计算

期中考试

 

熵判据、亥姆霍兹函数判据和吉布斯函数判据

期中考试

 

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

期中考试

 

3、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概念

期中考试

 

拉乌尔定理和亨利定律

期中考试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混合性质和稀溶液的依数性

期中考试

 

课程目标2 的评估设计

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过程和观测

预期学习成果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及实施准则

预设的学习任务

观测点

1、热力学原理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

期末考试

 

平衡常数及其平衡组成计算

期末考试

 

理解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

期末考试

 

2、热力学原理在相平衡中的应用

相律、杠杆规则

期末考试

 

单组分系统相图

期末考试

 

二组分系统气-液平衡相图、二组分系统液-固相图

期末考试

 

3、热力学原理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法拉第定律、离子迁移数、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及计算

期末考试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期末考试

 

原电池热力学和能斯特方程

期末考试

 

原电池的设计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3 的评估设计

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过程和观测

预期学习成果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及实施准则

预设的学习任务

观测点

1、动力学基本原理及简单应用

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复杂反应、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反应机理、活化能等概念

期末考试

 

反应速率方程微分和积分形式及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计算

期末考试

 

阿伦尼乌斯经验公式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4 的评估设计

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过程和观测

预期学习成果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及实施准则

预设的学习任务

观测点

实验原理和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能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并进行数据分析

详细认识实验原理、操作和注意事项;正确使用设备进行测试;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实验数据加以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

对实验原理的熟悉程度;实验方案的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测试的准确性;对小组完成实验任务的贡献;数据分析及结论的合理性

 

七、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1.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周期定为每2年评价一次,评价小组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负责人组成。评价小组依据毕业要求达成度目标值设置课程达成目标值,采用课程总评成绩分析法进行评价。依据课程评价的结果,寻找问题,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依据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持续改进课程体系。

2.持续改进机制

(1)建立持续改进制度

①成立本课程持续改进组。

②由课程持续改进组组长负责组织执行并监督持续改进过程。

③制定持续改进措施。

(2)成立本课程持续改进组

组长:李更辰

组员:刁建志、孙秀果、杜永刚、任士通

(3)本课程持续改进措施

根据各个考核环节的达成评价结果,寻找和分析学生的能力短板,进行课程持续改进,包括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考核方法的改进等。

 

制表:杜永刚   审核:李更辰   批准:           发布日期: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