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080001S

课程名称

中文名:认识实习

英文名:Understanding practice

课程类别

实践课

修读类别

必修

学分

2.0

学时

2周

开课学期

夏Ⅰ学期

开课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系

适用专业

材料类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材料连接、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等)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材料概论、物理化学等

后续有关专业课程和教学环节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讲教师/职称

付华/教授,杨治刚/讲师,吴红亚/副教授,王志/讲师,于刚/副教授

考核方式及各环节所占比例

出勤和平时表现,实习报告

40%+6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材料概论(第二版), 周达飞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       网络资料。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认识实习是材料类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认识实习,可以认识我国材料行业(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生产水平;对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生产企业参观实习,增加对材料类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组织观念、纪律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知识目标:

课程目标1:认识材料行业(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生产水平以及科技进步情况。

课程目标2:认识典型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过程、技术标准、产品特点及应用规范。

课程目标3:认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文化、组织架构和运行方式。

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4:具备较强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具备有效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二、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1)本课程所能支撑的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序号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内容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6-1

具有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的经历,熟悉无机非金属材料产品相关的技术标准、工艺流程和应用规范,认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关文化及其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1,2,3,4

2

毕业要求12-1

认识材料发展现状,正确认识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1,2,3

(2)本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1.       实习安排

课程目标1、2

毕业要求6-1

2. 企业参观

课程目标1、2、3、4

毕业要求6-1

3. 市场调研

课程目标1、2、4

毕业要求6-1

4. 实习报告

课程目标1、2、3、4

毕业要求6-1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1. 实习安排(8学时)

(1)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本课程的意义,认识我国材料行业在整个社会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材料的生产水平以及科技进步情况,加强注意安全的观念。

(2) 教学内容

1)课程教学大纲解读

课程性质、目标、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关系、教学与学习方法、教学进程、考核形式与基本要求,预期达成学习效果。

2)安全注意事项;

3)参观企业概况。

  1. 企业参观(16学时)

(1) 基本要求

认识典型材料产品的工艺流程、技术标准、产品特点及和应用规范,认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文化、组织架构和运行方式。

(2) 学习内容

  1. 典型产品特点、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及应用领域。
  2. 企业概况、企业产品结构及特点、组织架构和运行方式。(1) 基本要求(2) 学习内容4. 实习报告(32学时)(2) 报告内容
  3. (1) 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认识不同材料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等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分析,对材料行业的有一个初步感性认识。
  4. 选取市场上典型材料产品(要求涵盖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进行性能特点、价格和市场行情分析。
  5. 认识市场上典型材料产品的性能特点、价格和市场行情。
  6. 3. 市场调研24学时)
  1. 实习报告的基本格式及要求;
  2. 实习资料提交。1.教学方法实习安排以“讲授法”和“讨论法”为主,实习参观部分主要采用“讲授法”与“参观”和“讨论法”结合,通过企业工程师和教师对业产品、工艺特点、仪器设备、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关文化的讲解,使学生对整个企业产品和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针对重难点部分内容在公司工程师和教师引导下,学生中间进行充分讨论,直观参观产品的制备过程,提高整体实践学习效果,促进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实习报告部分采用“自主学习”为主,辅助于教师的“讨论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记录和市场调研情况,结合互联网资源、校园网资源(校园网数据库)和图书馆资源等,获得更广泛的材料生产实践知识,对实习进行总结和分析,撰写实习报告。以企业参观和市场调研为主,采用企业工程师和教师讲解相结合,辅助学生自主市场调研。推荐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校园网资源(校园网数据库)、图书馆资源(期刊、专业文献)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既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拓展专业视野,紧跟行业发展前沿。(1)实习表现(出勤、实习态度、沟通交流、完成任务)五、课程综合记分方法
  3. 课程考核由实习表现(出勤、实习态度、沟通交流、完成任务)和实习报告两部分组成,内容须覆盖全部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点。各考核环节及所占比重见下表:
  4. (2)实习报告
  5. 4.多环节训练
  6. 3.课外阅读要求
  7. 2.教学手段
  8. 市场调研以学生分组“自主学习”为主,以团队集体调研形式,要求每位同学选取市场上典型材料产品(要求涵盖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进行性能特点、价格和市场行情分析。
  9. 本实践课程涉及到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参观”和“自主学习”。
  10. 四、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考核环节

比重(%)

实习表现

40

实习报告

60

总计

100

各个环节的评分标准如下:

  1. 实习表现

实习表现由出勤、实习态度、沟通交流、完成任务四个方面进行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实习表现评分标准

观测点

85100分(优)

7584分(良)

6074分(中)

<60分(不及格)

出勤

无迟到或早退。

迟到或早退1次。

迟到或早退2次。

迟到或早退超过2次。

实习态度

严格遵守纪律,实习态度好。

遵守纪律,实习态度好。

基本上能遵守纪律,实习态度一般。

不遵守纪律,实习态度差。

沟通交流

积极与工程师及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沟通交流能力较好。

不善于沟通,但能够就关键问题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

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差,不能把握关键问题。

完成任务

按时完成,团队协作能力突出。

任务按时完成,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部分环节存在一定问题,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多数环节未能按时完成或存在较多问题。团队协作能力差。

  1.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成绩根据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进行评定。

实习报告评分标准

观测点

85100分(优)

7584分(良)

6074分(中)

<60分(不及格)

书写规范

撰写规范认真,内容和格式完全符合要求。

比较规范,内容和格式基本符合要求。

比较规范,较多内容和格式不符合要求。

报告书写凌乱,内容缺失较多。

实习过程描述和分析

过程描述非常详细,图片详尽,分析合理。

过程描述较为详细,图片较全,有比较合理的分析。

过程描述不详细,有少量现场图片,缺少分析或较多内容抄袭。

过程描述简单,基本无图片,无分析或分析不合理

六、评估方法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评估。本课程采用基于课程目标的评估方法,包括:1)收集学习活动中各种学习成果的记录和报告资料;2)分析和评估实际的学习成果,做出正确的判断。3)写出反思和持续改进报告(包括评估过程、评估结果、教学反思和持续改进)。

课程目标1的评估设计

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过程和观测

预期学习成果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及实施准则

预设的学习任务

观测点

认识材料的生产水平。

认识目前国内外的现有生产设备以及技术。

实习报告

 

认识材料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认识目前国内外材料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实习报告

 

课程目标2的评估设计

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过程和观测

预期学习成果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及实施准则

预设的学习任务

观测点

认识材料的技术标准。

认识企业产品特点、仪器和设备及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实习报告

 

认识材料的生产过程。

认识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

实习报告

 

认识材料的应用规范。

认识企业产品的应用领域、行业的性能要求。

实习报告

 

课程目标3的评估设计

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过程和观测

预期学习成果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及实施准则

预设的学习任务

观测点

认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关文化。

认识企业控制产品质量的措施以及相关准则,认识企业文化特色。

实习报告

 

认识企业组织架构和运行方式。

认识企业各部门及职能和公司规章制度。

实习报告

 

课程目标4的评估设计

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过程和观测

预期学习成果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及实施准则

预设的学习任务

观测点

具备较强组织观念、纪律意识。

服从教师和企业人员安排,遵守企业规章纪律。

实习表现

 

具备有效沟通和表达能力。

与工程师及教师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和团队成员良好合作。

实习表现

 

七、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1.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周期定为每2年评价一次,评价小组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负责人组成。评价小组依据毕业要求达成度目标值设置课程达成目标值,采用课程总评成绩分析法进行评价。依据课程评价的结果,寻找问题,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依据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持续改进课程体系。

2.持续改进机制

(1)建立持续改进制度

①成立本课程持续改进组。

②由课程持续改进组组长负责组织执行并监督持续改进过程。

③制定持续改进措施。

(2)成立本课程持续改进组

组长:付华

组员:杨治刚,吴红亚,王志,于刚

(3)本课程持续改进措施

根据各个考核环节的达成评价结果,寻找和分析学生的能力短板,进行课程持续改进,包括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考核方法的改进等。

 

制表:王志   审核: 付华   批准:          发布日期: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