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080125L

课程名称

中文名: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

英文名: Document retrieval and scientific writing

课程类别

专业课

修读类别

必修

学   分

1.0

学   时

16

开课学期

第6学期

开课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系

适用专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

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

后续有关专业课程和教学环节

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设计(论文)

主讲教师/职称

于刚/副教授、吴红亚/副教授、杨治刚/讲师

考核方式及各环节所占比例

平时成绩 + 成果成绩 + 答辩成绩

(20%)+(60%)+(2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孙平,伊雪峰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黄军左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

3.《文献检索与利用》,花芳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4.《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王立诚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训练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必修和限选课程,是学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环节的前期预备课程。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相关课题,利用检索工具和方法,对文献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与利用,常见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和特点,并进行科技论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网络搜索工具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资料分析与综合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课程的具体课程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 认识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途径,学会本专业重要文献来源及使用方法。
  2. 认识科技写作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3. 能力目标:
  4. 具有能够根据研发需要,运用网络搜索工具等现代信息技术,远程获取所需文献资料,并能够对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总结的能力。
  5. 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文献检索和阅读,认识本专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国内和国外外文资料,具备独立开展科技论文写作和开展交流的能力。1、本课程所能支撑的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6. 二、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序号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内容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5-1

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查询、检索本专业国内外文献及资料。

课程目标1、2、3、4

2

毕业要求10-3

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认识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能就专业复杂工程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课程目标1、2、3、4

1 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理论

教学

第一章 选题

课程目标1、2、3、4

毕业要求5.1、10.3

第二章 文献检索

课程目标1、3

毕业要求5.1、10.3

第三章 科技写作

课程目标2、4

毕业要求5.1、10.3

三、教学基本内容

  1. 第一章 选题 4学时)

(1)基本要求

学会分析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确定研究工作计划、内容及方案。

(2)教学内容

    1. 阐述选题环节的重要性;
    2. 如何分析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3. 如何确定研究工作计划、内容和方案。重点:分析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确定研究工作计划、内容及方案。(1)基本要求(2)教学内容
    4. 查找、分析和整理文献资料的方法;学会阅读和翻译文献。
    5. 2. 文献检索6学时)
    6. (3)重点
  1. 文献数据库介绍
  2. 文献查阅和整理方法
  3. 阅读和翻译文献的方式1)文献查阅和整理方法;3. 科技写作(6学时)论文撰写格式要求及步骤;根据选题撰写文献综述。
  4. (2)教学内容
  5. (1)基本要求
  6. 2)阅读和翻译文献的方式。
  7. (3)重点和难点
  1. 论文撰写格式要求和基本步骤;
  2. 文献综述撰写思路。
  3. (3)重点和难点
  1. 论文撰写格式要求及步骤;
  2. 文献综述撰写;1.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 “案例分析法”,针对特设(假定)的选题,进行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指导。学生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拟定题目,开展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的实训工作,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实训过程中的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答疑指导。本课程利用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多媒体”可将抽象的内容生动化,“板书”可用于辅助表达,二者充分发挥。推荐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校园网资源(校园网数据库)、图书馆资源(期刊、专业文献)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既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拓展专业视野,紧跟行业发展前沿。1)作业3)课程论文课程考核由作业、课堂讨论和课程论文三部分组成,内容须覆盖全部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点。各考核环节及所占比重见下表:
  3. 五、课程综合作业记分方法
  4. 2)课堂讨论
  5. 4、多环节训练
  6. 3、课外阅读要求
  7. 2、教学手段
  8. (2)实训
  9. (1)课堂讲授
  10. 四、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考核环节

比重(%

作业

30

课堂讨论

30

课程论文

40

总计

100

(注:无故旷勤1/3者,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

各个环节的评分标准如下:

  1. 作业

每次作业必须在正式上课前交,每次作业按优秀(5分)、合格(3分)和不合格(0分)进行批阅,迟交(不交)作业,均以不合格(0分)计。每个观测点对应指标值乘以权重后,大于(含)4分者按5分计,3(含)~4分者按3分计,0~3分者按0分计。所有作业总评后折算成100分。

作业(文献类)评分标准

观测点

文献类作业

优秀(5)

合格(3)

不合格(0)

独立查阅文献(权重0.4)

完全按照要求自行查阅文献

基本按照要求自行查阅文献

不能独立完成或未进行查阅

文献梳理和翻译能力(权重0.4)

文献总结完全到位,

翻译完全准确

文献总结基本到位,

翻译基本准确

文献总结不到位,翻译错误5处以上或不能翻译

文献讲解能力(权重0.2)

文献讲解完全到位

文献讲解基本(完全)到位

文献不能讲解

2、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成绩是根据学生课堂对话、专题讨论综合给出。每次讨论按优秀(5分)、合格(3分)和不合格(0分)进行评定,不参与讨论均以不合格(0分)计。每个观测点对应指标值乘以权重后,大于(含)4分者按5分计,3(含)~4分者按3分计,0~3分者按0分计。课堂讨论总成绩满分为10分,将每名同学所有课堂讨论成绩加和后折算成100分。

课堂讨论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秀(5分)

合格(3分)

不合格(0分)

知识理解和运用

(权重0.4)

讨论问题有理有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完全到位。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基本到位。

不能针对问题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问题理解能力

(权重0.3)

问题理解完全准确,关键点把握完全正确

问题理解基本准确,关键点把握基本正确

不能把握问题关键点

思维严谨性

(权重0.3)

讨论问题时思路严谨准确,讲述完全流畅

讨论问题时思路基本准确,讲述基本流畅

思路混乱,回答问题偏离关键点

3、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学生根据选题,严格按照科技论文规范进行撰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查阅文献、综合利用文献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具体评分标准如下:课程论文按5分制给予批阅,最后折合成100分进行课程综合评定。

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秀(5

合格(3

不合格(0

书写工整性和规范性

(权重0.3)

非常工整,能按照要求进行书写

稍显凌乱,但要点基本都有

书写凌乱,缺失要点。

文献查阅和梳理

(权重0.2)

文献查阅数量足够,根据选题进行合理归纳

文献查阅数量符合要求,能够结合选题进行文献归纳,但稍欠合理。

文献查阅数量不足,不能结合选题进行文献归纳。

文献总结能力

(权重0.3)

根据已有文献充分把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能够对查阅的文献进行分析,对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给予一定的总结,但部分内容牵强。

对查阅的文献缺乏分析和总结,未能根据已有文献总结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答辩交流能力

(权重0.2)

PPT制作非常美观、讲解非常流畅、思路非常清晰。

PPT制作一般、讲解基本流畅、思路基本清晰。

PPT制作混乱,不熟悉讲解内容,中间停顿较多,思路混乱。

六、评估方法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评估。本课程采用基于课程目标(即预期学习成果)的评估方法,包括:1)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并实施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2)收集学习活动中各种学习成果的评估资料;3)分析和评估实际的学习成果,做出正确的判断。4)写出反思和持续改进报告(包括评估过程、评估结果、教学反思和持续改进)。

课程目标1的评估设计

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过程和观测

预期学习成果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及实施准则

预设的学习任务

观测点

认识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途径,学会本专业重要文献来源及使用方法。

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作业1

对选题的理解能力;文献查阅的独立性(提问如何查阅)

电子文献数据库的分类、使用方法

作业2

运用文献数据库的能力

课堂讨论1

实时演示查询文献,对关键文献的检索能力

课程目标2的评估设计

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过程和观测

预期学习成果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及实施准则

预设的学习任务

观测点

认识科技写作的思路、原则和技巧。

科技论文写作的思路和原则

作业3

仿写范文(中文文献翻译外文文献、外文文献翻译成中文文献)

科技论文写作的技巧

作业4

分写(摘要、关键词、引言、实验过程、结果与讨论、总结)

课堂讨论2

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目标3的评估设计

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过程和观测

预期学习成果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及实施准则

预设的学习任务

观测点

课程目标3:具有能够根据研发需要,运用网络搜索工具等现代信息技术,远程获取所需文献资料,并能够对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总结的能力

对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总结的能力

课堂讨论3

将查阅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后的讲解能力

课程论文

结合文献进行科技论文撰写思路的准确性

课程目标4的评估设计

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过程和观测

预期学习成果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及实施准则

预设的学习任务

观测点

课程目标4:具备独立开展科技论文写作和开展交流的能力。

科技论文写作的技巧

课程论文

书写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PPT汇报

讲解的逻辑性、准确性和流畅性,PPT制作的美观性。

七、课程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1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周期定为每2年评价一次。设置达成度目标值,采用成绩分析法进行评价。评价所需要的毕业要求及权重参见《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及权重》,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

2 持续改进机制

  1. 建立持续改进制度
  2. 成立本课程持续改进组组员:吴红亚、杨治刚
  3. 组长:于刚              
  4. 本课程持续改进路径
  1. 及时汇总统计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各项指标,适时调整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在教学日记中有所体现。
  2. 加强科技论文数据库的宣传和利用。
  1. 本课程持续改进措施
  1. 案例库建设。围绕学生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中的一些问题建立案例库,在教学环节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2. 教学研讨活动。课程组老师每2周进行一次教学研讨,对学生反馈意见进行汇总讨论,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不断更新,从而达成课程目标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3. 制表: 于刚 审核: 付华 批准:          发布日期: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