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英语》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

080111L

课程名称

中文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外语

英文名:Special English for Inorganic nonmetal materials

课程类别

专业课

修读类别

限选

学分

2.0

学时

32

开课学期

第7学期

开课单位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适用专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

先修课程

大学英语、土木工程材料A、胶凝材料学、混凝土学、陶瓷材料学

后续有关专业课程和教学环节

毕业设计(论文)

主讲教师/职称

任书霞/副教授、田秀淑/讲师、杨治刚/讲师

考核方式及各环节所占比例

作业成绩+课堂讨论+外文翻译+期末考试

(10%)+(10%)+(10%)+(4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专业外语》,黄德馨,金玉杰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年9 月第 1 版.

2. 《Concrete Microstructure,Properties and Materials》, P. Kumar Mehta,Paulo J. M. Monteiro,Meraw Hill,2005年9月第1版.

3.《建筑材料专业英语》,樊云昌姜波等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年第1版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英语》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限选课,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常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的英文表达,注重专业英语词汇和文章结构,注重培养学生一定阅读、理解和翻译有关的科技英文文献和资料的能力,以及认识英文论文的书写格式及英汉互译的翻译技巧,并能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有意识地利用所学知识,通过阅读最新的专业英语文献,能跟踪学科的发展动态,为从事创新性的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课程的具体课程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课程目标1:记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有关的常用单词、词组及专业术语,并具有按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课程目标2:理解常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的英文表达;

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3:能够查阅本专业国内外相关文献,具备一定地阅读、理解和翻译有关的科技英文文献和资料的能力;

课程目标4:能听懂、理解与专业相关、内容较为熟悉的英语讲座、会话,并具有一定的交流、会话表达能力。

 

二、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1)本课程所能支撑的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序号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内容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10-2

一门外语,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课程目标1、2、3、4

2

毕业要求10-3

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认识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能就专业复杂工程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课程目标3、4

 

(2) 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理论

教学

1.Basic Knowledge

课程目标1、3

毕业要求10-2

2.Cement Science

(讲授+讨论)

课程目标1、2、3、4

毕业要求10-2, 10-3

3. Concrete Science

课程目标1、2、3、4

毕业要求10-2, 10-3

4. Admixtures

课程目标1、2、3、4

毕业要求10-2, 10-3

5. Ceramic Science

课程目标1、2、3、4

毕业要求10-2, 10-3

6.Advanced Ceramic

(讲授+讨论)

课程目标1、2、3、4

毕业要求10-2, 10-3

7.Reading and Translation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10-2

 

三、教学基本内容(32学时)

  1. Basic Knowledge2学时)

(1)基本要求

首先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法,预期达成学习效果,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各部分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关系。

认识专业英语的语法特点、词汇特点和结构特点,认识期刊类科技论文的基本组成和每一部分的作用。

(2)教学内容

1)专业英语的语法特点;

2)专业英语的词汇特点;

3)专业英语的结构特点;

4)期刊类科技论文的组成部分及每一部分的特点。

(3)重点和难点

重点:专业英语的词汇特点、熟悉常用的词根、词缀及缩写含义。

难点:专业英语的结构特点,标题及摘要的英文撰写。

  1. Cement Science6学时)

(1)基本要求

水泥的分类、生产、组成和性能的基本概念;与此相关的具体英文表述方法。

(2)教学内容

1)水泥的分类和生产。

2)波特兰水泥的矿物组成。

3)波特兰水泥的性能。

4)波特兰水泥熟料单矿物的水化。

5)相关英文词汇和英文表述。

(3)重点和难点

重点:不同类型水泥的英文名称,相关的专业词汇的翻译及书写。

难点:课文中长难句的翻译。

3.Concrete Science8学时)

(1)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混凝土的定义、组成材料以及相关的英文名称;认识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及预应力施加的两种方法,预应力混凝土的性能及应用特点,熟悉预应力混凝土相关的专业词汇;认识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及技术要求,高性能混凝土对原材料的要求及配合比特点,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及相关的专业词汇

(2)教学内容

1)混凝土基本知识(4学时)

2)预应力混凝土(2学时)

3)高性能混凝土(2学时)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等相关的专业词汇和课文长难句的翻译。

难点:混凝土科学相关知识的翻译。

  1. Admixture2学时)

(1)基本要求

认识混凝土外加剂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混凝土减水剂的作用机理,有关混凝土外加剂的英文表达。

(2)教学内容

1)混凝土外加剂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混凝土减水剂的作用机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混凝土减水剂的作用机理和混凝土外加剂的英文表达。

难点:减水剂的作用机理英文表述的理解。

  1. Ceramic Science6学时)

(1)基本要求

陶瓷的分类、组成、性能和制备方法的基本概念;与此相关的具体英文表述方法。

(2)教学内容

1)陶瓷的分类和组成。

2)陶瓷的性能。

3)陶瓷的制备方法。

4)相关英文词汇和英文表述。

(3)重点和难点

重点:不同类型陶瓷的英文名称,相关的专业词汇的翻译及书写。

难点:课文中长难句的翻译。

  1. Advanced Ceramic6学时)

(1)基本要求

先进陶瓷的定义、分类、组成、性能和制备方法的基本概念;与此相关的具体英文表述方法。

(2)教学内容

1)先进陶瓷的定义和分类。

2)先进陶瓷的组成和性能。

3)先进陶瓷的制备方法。

4)相关英文词汇和英文表述。

(3)重点和难点

重点:不同类型先进陶瓷的英文名称,相关的专业词汇的翻译及书写

难点:先进陶瓷相关的专业知识翻译。

7Reading and Translation 2学时)

(1)基本要求

认识学科发展前言,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提高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

(2)教学内容

1)阅读并翻译外文期刊。

2)点评并纠正错误。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混凝土减水剂的作用机理和混凝土外加剂的英文表达。

四、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1.教学方法

本课程涉及到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等,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同采取更合适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本课程除了讲授常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及专业词汇外,注重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的拓宽和培养。

(2)课堂讨论 要加强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课堂上进行适当对话,用英语交流专业信息。因此,对部分章节采取讨论的形式进行,使能听懂、理解与专业相关、内容较为熟悉的英语讲座、会话,并具有一定的交流、会话表达能力。

(3)科技论文的阅读及翻译 学生自己查找与专业相关的科技论文,阅读并翻译。

2.教学手段

本课程利用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多媒体”可将抽象的内容生动化,“板书”可用于辅助表达,二者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3.课外阅读要求

推荐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校园网资源(校园网数据库)、图书馆资源(期刊、专业文献)等多种手段获取外文期刊、资料,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最新的专业英语文献,能跟踪学科的发展动态。

4.多环节训练

(1)作业

(2)课堂表现

(3)外文翻译

(4)期末考试

五、课程综合记分方法

课程考核由作业、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内容须覆盖全部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点。各考核环节及所占比重见下表:

考核环节

比重(%

作业

10

课堂表现

10

外文翻译

10

期末考试

70

总计

100

(注:无故旷勤1/3者,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

各个环节的评分标准如下:

  1. 作业

每次作业必须在正式上课前交,迟交作业或作业不满足下列要求,均以零分计。每次作业按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折算成100分。

作业的评分标准

观测点

85100

7584

6074

<60

完成进度

(权重0.2)

严格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

基本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

概念清楚

(权重0.2)

概念清晰

概念基本清晰

概念不清晰

概念错误

语法、词汇、翻译

(权重0.5)

完全正确

基本正确

部分错误

完全错误

 

2.课堂表现

课堂讨论成绩是根据学生课堂对话、课题讨论综合给出。按5分制评分,总10分。

课堂表现

观测点

5

4

2-3

0-1

课堂提问

能积极主动、准确回答问题,思路清晰,表达准确。

能正确回答问题,概念清楚。

回答问题基本正确,但概念表述不清楚。

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概念不清楚,理解错误。

课堂讨论

理解专题要求,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积极发言进行沟通交流,仪态大方。

理解专题要求,思路较清晰,表达基本准确,概念基本清楚,发言比较积极,仪态大方。

基本理解专题要求,但表达不清晰,概念有错误,发言交流比较被动。

不理解专题要求,讲解错误,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举止不得体。

 

 

3.外文翻译

外文翻译成绩根据学生查找与专业相关的科技论文,阅读并翻译给出,字数不少于1000字,按100分制评分。最后折算成10分。

外文翻译

优(≥85

良(7584

中(6074

差(0-50分)

能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翻译准确,文笔流畅,译文数量符合要求。

能查阅文献资料,翻译比较准确,文笔比较流畅,译文数量符合要求。

能查阅文献资料,语句有不通顺之处,但译文数量符合要求。

依靠翻译软件,翻译错误较多,语句不顺,整合思路混乱。

 

4.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成绩是通过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给出,考核内容覆盖课程所讲常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的英文表达,注重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汉互译等知识点。按期末考试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折算成70分。

为了确保考核试卷的信度和效度,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把握能力层次,进行试卷蓝图设计。

试卷蓝图设计

课程目标

把握能力层次(对应试题)

目标分值

百分比(%

记忆

理解

应用

(英汉互译)

1

10

/////

10

20

20

2

20

20

/////

40

40

3

/////

/////

40

40

40

各项分值

30

20

50

 

 

百分比(%)

30

20

50

 

100

 

六、评估方法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评估。本课程采用基于课程目标(即预期学习成果)的评估方法,包括:1)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并实施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2)收集学习活动中各种学习成果的评估资料;3)分析和评估实际的学习成果,做出正确的判断。4)写出反思和持续改进报告(包括评估过程、评估结果、教学反思和持续改进)。

课程目标1的评估设计

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过程和观测

预期学习成果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及实施准则

预设的学习任务

观测点

记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有关的常用单词、词组及专业术语,并具有按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有关的常用单词、词组

作业1

 

期末考试

 

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有关的专业术语

作业2

 

期末考试

 

具有按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作业1、2

 

 

课程目标2的评估设计

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过程和观测

预期学习成果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及实施准则

预设的学习任务

观测点

理解常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的英文表达

常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英文表达

作业3

 

期末考试

 

根据材料性能,能用英文表达常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3的评估设计

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过程和观测

预期学习成果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及实施准则

预设的学习任务

观测点

具备一定地阅读、理解和翻译有关的科技英文文献和资料的能力

具备阅读、理解及翻译英文文献和资料能力

外文期刊翻译

 

具备汉译英的能力

期末考试

 

具备英译汉的能力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4的评估设计

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过程和观测

预期学习成果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及实施准则

预设的学习任务

观测点

能听懂、理解与专业相关、内容较为熟悉的英语会话,并具有一定的交流、会话表达能力。

能听懂、理解与专业相关的英语会话

观测点1(课堂提问,能否听懂问题,并正确回答)

 

具有一定交流及会话表达能力

观测点2(课堂讨论,能否针对专题进行正常交流)

 

 

七、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1.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周期定为每2年评价一次,评价小组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负责人组成。评价小组依据毕业要求达成度目标值设置课程达成目标值,采用课程总评成绩分析法进行评价。依据课程评价的结果,寻找问题,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依据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持续改进课程体系。

2.持续改进机制

(1)建立持续改进制度

1)成立本课程持续改进组。

2)由课程持续改进组组长负责组织执行并监督持续改进过程。

3)制定持续改进措施。

(2)成立本课程持续改进组

组长:任书霞

组员:田秀淑、杨治刚

(3)本课程持续改进措施

根据各个考核环节的达成评价结果,寻找和分析学生的能力短板,进行课程持续改进,包括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考核方法的改进等。

 

制表:任书霞   审核: 杨治刚   批准:      发布日期: